Happiness Course

《幸福课》知乎专栏 系列文章

一、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

我们所要的,并不只是没有心理症状。
我们要的,是全心投入的生活、拼搏收获的喜悦、和谐真挚的情感、幸福充实的人生。
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

四、钱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

支配越多的钱财,你就需要越好的个人素质。越有钱,你越需要明白钱的限度。你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克服无所不能的幻觉,尊重规律、敬畏他人。如果你已经有了这样的素质,巨额的财富对你是锦上添花,可没有这些钱,你也能让自己幸福。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素质,巨额的财富就可能是雪上加霜,当然没这些钱,你也可能不会幸福。

五、欲望的变化和永恒

电影《大卫 戈尔的一生》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本身,而是对的幻想。欲望与疯狂幻想相辅相成。这正是巴斯可所谓的真正的快乐。来自对未来快乐的白日梦,不然我们怎么会说猎比杀更为有趣小心你许下的愿望,不是因为你会得到它,而是因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会要它。所以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 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是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我们人类的心理机制,并不是为追求幸福设计的

我们拥有通过逻辑和想象预测未来的能力知道挣更多的钱能买到什么、做坏事会受什么惩罚,却很难预测未来心理状态。

对自己拥有什么不敏感,而只对变化敏感。但欲望被激起时,你却相信永恒。只能从现在的感受,来窥探未来的影子。

对于普通人,欲望不是敌人,更像酒肉朋友。既要它提供的动力、乐趣和方向,也要警惕被它带偏。

更多时候,欲望所指引的,是易倦的消费性体验,而发挥自身优势所产生的创造性体验,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来源。(欲望的特性:1.易倦性;2.短暂愉悦性;3.先天性;4.无穷无尽性。)

六、选择什么呢?

看心理距离远的事物,只会看到轮廓。想象给遥远的事披上一件美丽的轻纱。看心理距离近的事物,才会看到细节,那些庸俗无奈的现实。所以张爱玲才会说: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朵红玫瑰和一朵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心理距离近了,好处虚渺,坏处突出;心理距离远了,无视坏处,迷恋好处。

如何避免在选择中纠结?:

我们认为存在一个更正确的选择的假设可能是错的。假设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分别指向了不同的生活,其中一条比另一条更远、更平、更正确,而我们的任务是找到它。这个假设可能是错的。没有回头路,所谓的另一条路,不过是大脑虚构的别处的世界。我们做选择时,只是在一个起点上,选择往哪里拐。未迈开脚步,就没有另一条道路,更没有哪条路更正确。

做一个满意选择而非完美选择。完美主义者,花费太多时间选择,花费太少时间享受。当你为选择哪个事物更好而大费心机时,要明白,难以抉择说明它们本身就各有利弊。你要的不是反复的比较,而是想,如果你只有一个选择,它让你满意吗?满意的思维让你带着欣赏去看待自己的选择,而追求完美的思维却让你带着批判去找漏洞。

PS:通常当你做完选择且无法更改的时候,你的感觉会比没做选择或者做了选择但还能更改的时候更好。一旦选择无法更改,心理免疫系统就开始工作,说服你自己做了做好的决策。

七、心理免疫系统

我们的心理并不是为追求幸福设计的,所以持久的快乐才那么难得,但它对承担苦难倒是很在行。苦难会让我们改变想法,而想法会帮助我们适应现实。

逆境和挫折中的人所自动激发的对糟糕经历的积极态度,的思维,不仅不是问题,正是人适应性的体现。心理免疫系统既要敏感到能够抵御困难产生的痛苦,又不能敏感到扭曲现实。

八、休闲的快乐和蓬勃的幸福

不应该把幸福等同于简单的快乐。

快乐有它的局限。首先,快乐更多指向消费而非创造。带来快乐的活动通常消耗时间金钱资源,所以我们的文化对休闲式快乐一直都颇有微词。其次,休闲式的快乐总是容易适应和厌倦。欲壑难填,要维持同样的快乐水平,我们的口味只好变得越来越重,而随时可以满足的欲望,只会让我们空虚。

穷人的休闲式快乐,往褒里说叫安贫乐道,往贬里说就变不知进取了。富人的休闲式快乐,往褒里说叫生活品味,往贬里说就变玩物丧志了,相比起来,我们的文化更推崇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快乐水平,由50%左右是先天遗传决定的,10%左右是环境决定的,只有40%是心理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后天再努力,快乐的操作空间仍有限。

把幸福等同于快乐,既窄化了幸福的含义,又缩小了幸福提升的空间,实在不是好主意。更重要的,相比于快乐的人生,我们更需要一个充盈、丰富、蓬勃、创造而有意义的人生。这也是哲学家鄙视猪的原因。

更全面的幸福模型PERMA模型:

  • 1.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积极情绪远不止于快乐,想想传统文化推崇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相比于外向的激烈的快乐,宁静也是一种积极情绪。

  • 2. 专注和投入(Engagement)
    在从事紧张激烈的活动,如攀岩、打球、舞蹈甚至考试时,我们并没有体会到太多的积极情绪我们压根就没来得及体会什么情绪。活动吸引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专注投入中,我们感受和创造一种特殊的秩序和节奏。一切尽在掌控中,一切完美无缺,活动中我们用尽全力到身体和心灵的肌肉隐隐作痛,结束后却是如此踏实、安详和平静。我们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这是专注的快乐。

    通常,意识会分配一部分自我用于自我监控,防止自我做出不合常规的事情。越是容易焦虑、抑郁、强迫的人,我们称之为有神经症倾向的人,越是给自我更多的关注,对自我的监管越甚。但当专注于某个活动,用于监视的自我意识,也被投入到了活动中。监视的防御性自我和被监视的自我齐心协力,对挑战性活动做出正确的反应,于是自我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视觉知觉。我们全力创造一种优美的秩序,还原事物最该有的模样,直到任务结束。没错,这种叫做福流(Flow)的东西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和幸福息息相关。

  • 3.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爱和友谊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朋友和亲人则承载着的温暖、骄傲、责任和生命意义。人际关系中,既有让我们感激的援手,也有有心无意的伤害。于是,我们学着感恩、宽容和谅解。

  • 4. 人生意义(Meaning)
    如果福流是幸福的全部,那么游戏玩家一定很幸福。他们同样也不少游戏害我一生的感叹。游戏虽然让我们投入,对我们人生意义的领悟,却实在没什么帮助,因此也无法带给我们持久的幸福。

    要知道,人生意义虽然事关重大,你却无法通过人生意义的思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相反,正是在琐碎小事组成的现实生活出现问题,才让我们对人生意义心生困惑。而如果我们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会坚定沉着,无论身处何地,知道心归何处。

  • 5. 成就(Achievement)
    没错,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人生赢家,有时候不为金钱权色,而只为站在更高处,为赢而赢!

    PERMA指向的,正是一种创造的幸福,一种把我们自身与他人、社会福祉相联系的幸福,一种持久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才配得上成为我们终身的目标。

九、记忆中的幸福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ianel Kahneman)相信,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自我:负责体验的和负责记忆的用于评价此时此地的感受,而则用于评价和记录过去体验到的感受。按道理,所忠实记录的,正该是曾感受到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看起来更像是

对于记忆中的感受而言,持续时间不是问题,高潮和结尾才是问题。结尾好,则即以自我感觉就会良好;结尾糟糕,评价则会下降。Kahneman把记忆的这种规律称为峰值-尾值定律(peak-end rule)和持续时间忽略(duration neglect)。

人类的心理,真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设计的。其中一个原因,对于什么带来更长久的幸福,我们所倚赖记忆,常常自作主张不是有意撒谎,只是记不清楚。大部分感受,都烟消云散了,除了附着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上的那些。而记忆中的故事是喜剧还是悲剧,可能取决于,当你问「我能问最后一个问题吗?」时,得到的回答,是“爱过”,还是“去死”。

十、棉花糖与幸福

知乎最近有这样一个帖子:如何搞定一个才华横溢但没有责任心的拖延症患者?一匿名用户回答:
(说句题外话,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口才很不错,形象也蛮讨巧,文凭,见识,谈吐,专业背景,都”颇具设计感”。所以很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顺便我还是学生会干部出身,很有点策划头脑和文笔。我甚至还看起来还有爱心,很绅士。

但是我非常清楚,我什么都不会。你让我做的事我保准给你 100 个想法,然后给你烂尾了。你说不能拖延的,我保证会拖延。我在组会上永远再说未来的事情而不是已有的成果。

而且我毫无责任感,历次恋爱都以劈腿告终,屡次上床后不告而别。看似热心实则冷漠,从来记不清同事名字。

所以我真心建议你,对这种人,让他赶紧滚。他除了给你留下烂摊子之外别无意义,千万别被他瑰丽的言语和明亮的眸子欺骗,其实他浑浑噩噩,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在明白这点之后,停止说话,停止想像,只做好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拿很少的薪水。终于觉得自己不再给世界找麻烦。

这真是最痛的领悟,却没带来最真的救赎。为什么看起来智商颇高的匿名君没能在工作中发挥其智商优势?为什么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作者明知问题所在,却无力自拔?这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意志力缺乏。

成年后我们所面对的诱惑,远非棉花糖可比。也因为如此,意志力缺乏对我们生活的危害,随处可见。我们因为没法抵御美食的诱惑而暴饮暴食(我一定是吃货的敌人),又因为没法抵御被窝或沙发的诱惑而懒于运动,于是,身体不健康了;我们因为没法抵御淘宝打折而过度消费,又因为觉得退休还远而懒于存钱,于是经济不健康了;我们因为一言不合而心生怨气,又因为懒于控制脾气而与人冲突,于是人际关系不健康了;我们可能因为没法抵御QQ、微博之类的网络工具而效率低下,又因为总被更好的选择吸引而心浮气躁,于是学习和工作不健康了。

延迟满足能力,即我们为未来更大的利益抵御当前较小的诱惑的能力,是意志力的本质,也是幸福的基石。

十一、积极情绪的力量

积极情绪也让没法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世界。相反,它还常常把我们带到盲目乐观的沟里,让我们忽略细节和可能的危险。积极情绪能带领我们走向成功吗?答案是,有时候会。

消极情绪有利于我们生存,却缩小了我们和世界接触的范围。它让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果说消极情绪是一种防御工具,积极情绪则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拓展工具。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有趣、激励、敬佩、爱,这些良好的感觉,让我们想看更宽广的世界,想与他人亲近。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样,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只是偏差的方向不同。但这种不同,却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对于生活,我们并不是傻傻的估计比例的旁观者,我们是参与者和投入者。不同情绪导致不同的偏差,并引发不同的行动。而行动,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十二、追求成功还是避免失败

如果你考不上大学,你就只能去工地搬砖虽然你考上了大学,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还是得去搬砖。恐吓式的教育激发了我们对失败的恐惧,让我们不停寻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努力补齐。它让我们相信,成功只是暂时的,一不小心,失败就会在前方等着我们。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很多人相信,相比于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恐惧会是更大的动力。当我们前面那个宏伟的目标激发着前进的时候,我们是乐观的、充满希望、斗志和活力的。当我们被失败的恐惧所驱赶着的时候,我们是焦虑、战战兢兢、患得患失的。

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另一个差异,在于我们的关注点不同。假如做一件事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你会全力去做吗?追求成功的人会,因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就已经是最好的理由了。

但避免失败的人可能不会。对他们来说,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是保护自己的自尊,让自己不受失败之苦。潜意识里,避免失败的人相信,如果一件事情不去做而没有成功,没有人会怀疑和嘲笑你。但是当你努力去做而没有成功时,别人都会认为你的能力有问题。怀疑和嘲笑就会纷至沓来。这对自尊是一种损坏。所以追求失败的人,有时候宁愿放弃努力,也不愿去面对失败。

更多的人采取了折衷的策略:偷偷地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却绝不向别人提起。这样如果失败,也只有自己知道,不会被别人笑话。可是,我们一直是自己行为的观察者。我们也是通过对自己的观察,来判断自己对这件事是否自信。偷偷摸摸树立的目标,其实已经在暗示我们自己,我们对这个目标并不自信。这种信念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平时也许未必会表现出来,但在某些不容思考的压力下,在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时刻,它就会从眼神、动作、跑动中清晰无疑地显露出来。

避免失败式的教育造就了大量在学校或公司里被不安全感驱动着学习或工作的人。通常他们也一样很努力,却很焦虑。他们没法享受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欣赏自己的成长。他们很难经受压力,因此也很难有持久的动力。避免失败的动机让生活看着像逃离,即使获得某些成功,他们也无力体验到幸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