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冬

写作

近几个月专注于部门主项目的重构工作,其余时间沉迷于 ACGN(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不过还是想抽出些时间总结一下这段时间里的琐碎思考,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多余」的文字

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情,何必连篇累牍。

但是,文章不能只有结论没有论述,只有情感没有来由,不然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学理上的说服力,也没有情感上的感染力。所以需要巧妙的引喻、学理上的论证、独特的视角还有精到的描写,才能令人赞叹、令人信服、引起共鸣。写作确实需要天赋,如果平庸的我能写出的文字能合乎逻辑、条理清晰,能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就足够了。

「简洁」的文风

最近看了《Rework》(中译名《重来》),它「简洁、辛辣」的文风,我简直不能更喜欢。(《程序员的呐喊》也以辛辣、幽默的文风著称,我也很喜欢。)

深刻精到的阐述,简洁有力、直指人心。正如言简意赅的文言短句,点到为止却意味深长,这是简洁文风的一大魅力。所以特别希望自己能像《Rework》一书作者那样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然后籍此写出简洁精到的好文章。

我看实体书,有个发现(疑问):它们都至少有 200 页的正文内容。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书 —— 它的主题明明可以用更少的篇幅恰到好处地论述清楚,可是感觉作者非要狗尾续貂,凑够 200 页。

我查了一下资料,猜测:200 页是纸质书出版的底线和惯例。字数要是不够,就得用宽松的排版、配图、表格撑够 200 页。一般短篇书籍的正文大概有 200 页,加上前言、目录、附录等,页数估计一般不会超过 256 页。这可能跟制作书籍的纸材尺寸有关。

如果是学术著作为了「论述的完整性」而扩充相关内容,我还能忍受冗长的内容。但是对于一般著作、文章来说,面面俱到的叙述,能让文章、书籍变得更精彩、深刻吗?「面面俱到」看似没有疏漏,但是并不精彩,像是在谨慎地编纂法律条文,直教人昏昏欲睡(记得高中时,我就是这么写文章的)。正如一部好电影,导演和剪辑师必须忍痛剪掉一些颇费心血的片段 —— 因为电影并不会因为多了某些鸡肋的片段而变得更好看,有舍才有得。

例如最近的电影佳作《你的名字。》。(虽然很多人都看过,还是在这强烈安利!)

例如,动画在高潮时,并没有描写三叶的父亲为什么听取了三叶的要求。虽然有些观众觉得这削弱了作品的合理性,显得“都合主义”,但新海监督认为在这里花费篇幅去描写三叶怎样说服父亲,并不会让动画变得更好看。

《你的名字。》描写的是三叶和泷的情感。所以故事的时间轴也必须紧贴这一主题,不能离题太远。虽然新海监督在创作时也曾犹豫过,认为泷想要拯救的不仅仅是三叶,还有镇上的所有人,所以有必要在某一时间点让故事的主题转移到拯救小镇,但最终仍然放弃了这一做法。反正最后只要大家都得救就好了。泷当然也会去考虑三叶以外的人,但作品的核心始终是少年少女的恋心、想要了解对方而拼命地伸出手、终于就要触及之时对方却要消失……除此之外的动机,不应该混入作品。

(来源:知乎。作者:AnimeTamashii。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41040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紧凑、流畅的剧情或行文更能让受众产生共情,没多少人会喜欢冗长的絮叨。

不会思考

学生时代应付学校的课程和作业就疲于奔命了,只会偶尔思考一下人生。现代生活提供了纷繁又精彩的娱乐活动,可以选择一直消遣下去(娱乐至死?)。辛苦之后,通常更倾向于娱乐放松,而不是去学习、思考。高中时代的我就认为「生活只要充实就好,没时间去烦恼(思考)就很幸福。」然而现在更觉得「不好好思考,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很多事我都没有好好想透过,虽然得出过一些想法,但是觉得肤浅就懒得记录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想法没记下来,等一波繁忙的工作学习过后,就全都不记得了。一些想法虽然幼稚,但只要肯记录,在记录反刍的过程中就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日后慢慢打磨,总能生发出新的体悟。当然大多数的总结在写完之后就再也不会回顾了。

现在才觉得偶然冒出某些想法不同于其它想法,它们可能反映了 —— 我实际上是怎样的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什么,事关我该如何生活,但我却忽略了这些心声。

独立思考

我并不擅长「独立思考」。

阅读能获得很多知识。现在的各路知识服务商,为了迎合急功近利的受众,喜欢直接提供「干货」,不需要你深思、推导、实践、总结,只要直接吸收就好了。又不是婴儿,总是喝奶吃稀饭,消化系统是会退化的;平时不勤加思考,脑力可能会慢慢退化得只习惯盲目地吸收信息,难以进行有效的独立思考。比如说,学习了新知识,我运用得了吗?能用得好吗?能举一反三吗?……

我没有足够的天赋,又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知识学得又慢又累。毕竟「求量」比「求质」更容易使人产生满足感,所以常常陷入广泛略读、贪多求全的怪圈。于是「输入」很多,却鲜有「输出」,肤浅的输入沦为谈资,稍微深刻点的见解又基本是二手得来的,当深入谈论这些二手见解的时候,我就会发现自己基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重要的信息、知识,通常在别人探索、应用的过程中,就被榨干了价值 —— 先行者可以把它们注册成专利,以收取授权费或者作为竞争的壁垒,甚至可以藏起来作为不传之秘。当既得利益者无法凭借独吞这些知识高效获益的时候,这些知识才可能被允许广泛地传播给大众。这时即使大众还想凭借这些旧知识、旧手段获利,也已经太晚了,先行者占尽先机,后来者只能靠残羹剩饭糊口。即使大家同时拥有相同的知识和信息,也只有优秀的人能更快地看清本质,夺得先机。

通过别人之口获取知识,只能追赶别人,难以超越。当然追赶是必要的,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谈何超越。自己没有独到的见解和一手知识,就不能产生独立的有价值的判断,就永远只能落在时代后头。可惜知易行难,所以现在也只能先追赶着,等着哪天榆木脑袋可能开窍。

刻意学习

「一万小时理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也曾幻想过在某一领域里“糊弄”满一万小时,就能升职加薪、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惜现实哪有这么简单。这个理论的价值,不过是提醒大家:别老想着走捷径,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而且路还远着呢。然而它现在却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鸡汤。就好像游戏中的「经验槽」,似乎只要混满了就可以「升级」。

(后来,我看了「一万小时」的出处《异类》,发现自己的理解有误,以讹传讹了…… 原来「一万小时」的意涵是,即使是天赋异禀,也得需要一万小时的锻炼,才能出类拔萃。原书篇幅不算长,值得一看。)

近年,新进的「刻意学习理论」(终于广泛传播到国内了)对「一万小时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给只管汲取信息不动脑的人(比如我)稍微充值了一下欠费的智商。可以参考同人于野(万维钢)的科普文章《怎样练习一万小时》做简单的了解。

竞技运动

比起一般的知识学习领域,我对「刻意学习」应用在运动领域的感受更深。我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就一直迷恋「毽球」这项小众的竞技运动,前四年进步缓慢,直到第五年还是处于起球(一传二传)不稳、只能勉强踩球(杀球)的水平。就是因为沉溺于比赛式的「实战练习」而疏于进行「分解练习」。当时我觉得:「每周都能跟球友们一起愉快地踢毽球就够了。」训练不当,所以进步缓慢,而且还形成了许多坏习惯,动作费力还达不到效果。

技艺高超的同校前辈们都离开了,这时如果我还想在校际比赛中取得成绩,就必须尽快成为毽球队的顶梁柱之一,哪怕只能多打一两局比赛,多争取一两分…… 面对强大的对手,个人英雄主义和胜负之心激发了我的求胜欲望。大二下学期末,我终于开始了比过去更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大四下学期最刻苦的一个月,我穿行于市内各高校的毽球训练场地,平均每天训练 3 小时,最长的一天训练了 8 小时。

这是大三以来我的一般训练流程:

  1. 热身,先在体育馆内跑两圈;
  2. 左右脚交替连续击毽,直到能连击 200 次为止,中途毽子不能落地;
  3. 「带球快速跑动」、「一高一低地向前起高球并向前移动」各至少一圈;
  4. 发球练习与接发球练习,各几十次;
  5. 踩球(杀球)练习,压腿以增强柔韧性。
  6. 按照比赛流程,进行实战练习。

显然「分解练习」的时长比「实战练习」长得多。要知道,一些关于「刻意学习理论」的文章甚至会说:日常训练中的「分解练习」占比可高达 98%,剩下 2% 的时间才用于进行比赛式的「实战练习」,这时才能综合使用之前分解练习的各项技能。

一般情况下,在大三大四期间,一周至少训练 3 次,每次训练的时长至少是 1.5 到 2 小时,其中只有 30 分钟用于实战练习。但是为了保证每次训练都能有至少有 1 到 2 小时 的充足「分解练习」量,所以不时会完全放弃「实战练习」。所以才有了后来长足的进步,总算获得了 一些成绩

刚开始上手一项运动,需要脑力「刻意」控制身体去完成动作;当形成相关的肌肉记忆之后,身体就会自动完成迅速的移动、迎击、进攻等动作。打羽毛球时,即使没有刻意思考,也会下意识把球打回去。

如果肌肉记忆强大到成为「模块」,能被轻易调用、极少出错,就能大大地解放脑力,让人可以有余力在转瞬之间做出更多战术、战略上的思考选择,这样就能更从容地打败对手。只有碰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时,才会来不及多想,这时拼的就是谁的思维习惯、行动习惯、肌肉记忆更卓越了。

思维习惯

空间想像、心算、记忆力、逻辑都是有用的脑力「模块」。空间想像,可以突破现有工具的物理局限来思考事物;心算,可以快速得出中间结果,加速思考;记忆力好,等于电脑有了更多的内存、磁盘空间和读写速度,可以更高效地调用更多的线索和素材,以便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逻辑,可以发现事物的矛盾和本质,更好地举一反三。思维习惯好(「智商」高),做事更讲究方法、更有效率,更容易达成好的结果。

「君子善假于物」,可以用纸笔、工具来描绘空间,可以用计算器代替心算,可以用搜索引擎代替博闻强识 —— 靠工具就能轻易超越人脑的极限。好像人只需要知道如何思考、决断就行了。但是脑力不能太弱,否则连能不能做到「善用工具」都难说。

经常觉得自己蠢。例如,某次查水表,我一时想不到办法判断两个没有标识的水表哪个是我住处的,实际上只要试着关上其中一个水表的阀门,看看住处的水龙头还能不能出水就行了。某次拿到外卖,塑料袋绑得太紧解不开,我下意识想要去用蛮力拉开胶袋,实际上横向用指甲撕开就容易。觉得这不只是「小聪明」,它体现了思维习惯够不够好。做事要习惯动脑,不能靠蛮力「大力出奇迹」。长大了反而觉得智商走回头路了。

父母虽然从小关心我的学习,但是他们忙于工作,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学力(这里没打错字),我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只能靠自己学习。老师毕竟精力有限,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依靠高压的管束和「填鸭式教学」来灌输知识。终于我混到了大学,偶然被「打了鸡血」有了强烈的上进欲望。可惜早年(小学到高中)做事不够「讲究方法」,也学得不够刻苦,即使学到了一些好方法也没好好实践过,没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于是,学的知识不够多,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有限,还太爱玩,易颓废,真是走了不少弯路。

精简

Grasp all, lose all. 欲尽得,必尽失。

简历 上看,我似乎做了不少事,但却没能达成几个连贯相关的重大目标。懊恼啊,不然现在本可以活得更从容些的。因为我的兴趣面相较于我极其有限的才能来说,实在是过于广泛了,未能及时放弃那些不值得我去追寻的事物,贪婪又不自知,想面面俱到结果学艺不精…… 我接触「断舍离」的概念不算太晚,但是一直都做不好。我也许有作出「取舍」的决心,但却没有足以判断事物轻重缓急的思考深度(智慧)。

随着今年公司总部搬家,踢毽球的场地离我的住处和公司都远了很多。所以继续坚持毽球运动的机会成本比较大,我只能被迫放弃这项运动。毕竟生活中还有其它更重要的事情,首先是工作。于是我现在选择了更便于参与而且兼具娱乐和锻炼两个效果的运动 —— 羽毛球。

(题外话:最近我发现右大脚趾「嵌甲」,即是指甲快长到肉里了,穿合脚的球鞋跑动时会觉得疼,需要做个手术治疗一下。才刚请教练没几节课,又要告别羽毛球一段时间了,真是让人悲伤。)

有一段时间我玩疯了,玩《Reigns》用了三、四天,玩《游戏王:决斗链接》用了快十天,看(堪称新世代「灌篮高手」的)《排球少年》用了两周,读《Overlord》和《幼女战记》这两部的漫画和轻小说又是两周。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都在拼命压缩时间,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打游戏、看动画和轻小说,真是 Play Hard 到了极致;同时这也是我 2016 年工作产出较多的时候。所以那段时间睡眠和学习被我严重剥削,天天爆肝。我就是这个样子,要不就一直都不怎么娱乐,不然疯起来得一直玩到吐才能停得下来。

自从放弃了毽球,很多以前看起来不可能放弃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化。抠时间的边角余料疯玩,让我剔除了许多正常工作以外毫无意义的生活琐碎,简化了必要的内务 —— 交通、饮食、家务、睡觉。

只要不是凛冬或雨天,我都会骑自行车上下班。只要每骑行一次就至少抵回一元的公交车搭乘费用;骑行不用在车站等车,通勤时间更稳定、可预估,不容易迟到(我起床太晚);上下班,骑行比乘车(加步行)的方案更节省时间;而且骑行还能锻炼身体,真是一举多得。

我喜欢美食,不过日常饮食能果腹就够了,所以我基本只去公司食堂吃饭,每周能吃顿好的就够了。虽然说中午外出吃饭能跟同事扯淡是一种乐趣,但是如果我想要 focus 到少数一两件重要的事情时,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吃饭。毕竟一个人吃饭更自在,不用顾忌琐碎的社交规范,省时又省心 —— 可以一边不徐不疾地用餐,一边听音乐或者播客来给大脑「充电」,毕竟聚餐的时候戴着耳塞显得很没礼貌。

是否纠结日常的「穿着」,是个生活哲学上的选择。我喜欢穿深色不容易脏、容易打理的衣服鞋袜,而且就是来来去去那么几件。衣服袜子脏了就让洗衣机搞定,鞋子脏了用布沾水擦净,坏了就扔掉,然后买新的。除非哪天「讲究穿戴」成了我的生活乐趣,不然我还是这样简简单单地过下去好了。大家都知道,扎克伯格、乔布斯的衣服来来去去那么一两个款式 —— 他们说这是因为不想多费精力在选择每天的穿着上,而是花费在其它更值得推敲的「选择」上。

我不需要一个太好的居住空间,不需要比邻地铁、公交、超市、食肆,不需要离繁华市区近以便玩乐;住处只要可以洗澡睡觉放东西,离公司不要太远,有一两路公交能往返公司,房租便宜一点,出入安全,就够了。

我当然喜欢结交新朋友,但是真的不需要那么多朋友,少数的老朋友就足够了,所以我的社交活动也变少了。当年某大学师姐说得对,我是有点孤僻。

(题外话:人是「情景动物」,并不是简单的「外向、内向」可以区分得了的,所谓性格,很可能是个人在各种情景下习惯的应对方式的集合 —— 某个人可能在一些场合习惯积极外向地交际,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不喜欢搭理他人,只想默默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工具控」,经常折腾工具过了头,忘记工具毕竟只是做成一件事的手段而已,重要的是把事做成。不过我的「工具控」属性已经开始「退烧」了。当年我还是「耳机控」,只是后来我越发觉得音质够用就好了,所以就慢慢退烧了。现在越来越认同苹果「开箱即用」的哲学。

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曾经很喜欢擅长会「装逼」的人 —— 喜欢宣扬、炫耀自己的成就而且还名副其实的那些人。后来更崇拜韬光养晦、文质彬彬、温润如玉的人,下意识对口出狂言、自大、过于外向、总是大声说话的人感到不适和不屑,当然假如他们真的是恃才放荡,那还情有可原。我现在很讨厌曾经自以为是又没才华的自己。

说和做都坦坦荡荡,知礼知耻,不摆架子,没有假正经的道貌岸然、自命清高,充满个性、擅于自嘲 —— 这是现在道德方面,我理想中的自己。

(一段黑历史。说「我想要成为『君子』/『男神』」这样的话,实在是太羞耻了,不过少男少女多少曾有过「杰克苏、玛丽苏」式的白日幻梦。高二的时候,我曾经用「我要做男神」几个字作为手机壁纸,一个同班的女生手贱拿起我手机来看 -_-,她当时就说了:「好想砸了你的手机。」我…… 还是太愚蠢了,根据墨菲定律,只要设成了壁纸,就肯定有被别人看到的那一天。本来这位女生高一就觉得我有点腹黑,这件事之后更是跟我结下了梁子,怎么都看我不顺眼,同学聚会还找我的碴。当然她对我印象不好,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例如当年的我会因为偶尔的好成绩而趾高气扬,成绩好人品好的人才不会这样。)

春节过后又是跳槽季,当然我完全没有这个打算。一年多来身边离职的同事也不少了,看着清空的工位、床位,就会想到曾经熟识的面孔已经不在了,心头就会涌起一阵悲凉,不禁感慨「物是人非」。虽然我是个感性的人,但也早就习惯了,说是麻木也好,已经不会那么容易感慨了,大概是因为跟离职的人羁绊不够深吧。正如你葬礼上会来多少人、会留下怎样的评价那样,你的离职能唤起多少人的「物是人非」之感呢?或许这种标准才能客观判断自己能不能算是一个「好人」。

我希望自己尽量不要纠结外在的东西,身体健康、会独立思考、品行良好才是最重要的,它们才是常伴吾身的至宝。我不敢确信自己的品行过关了,毕竟人有高估自己的倾向(以保持自尊)。希望:即使我的物件、积蓄、住房、亲友,一切都没了,我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从头再来,自力更生,活得好好的。

日常到底需要多少娱乐

日常到底需要多少娱乐(动画、漫画、游戏、旅行、美食)?欲壑难填,永远都不会够的。我曾经想过这样度过一天:集中做一两件重要的事,其它时候就不虚耗意志力去做一些性价比低的学习了,而是尽可能恢复意志力 —— 好好运动、娱乐放松,也许能提升总体的产出。经过尝试,感觉这方法我用不了。娱乐多了我会上瘾,然后就停不下来了…… 有惯性,一旦脱离正轨,就很难扳回来。

后来在「得到」App(罗辑思维出品)的一期音频节目 《意志力是情绪不是资源》 中,了解到一篇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文章《The Way You Think About Willpower Is Hurting You》推翻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大多数关于意志力的自助理论因此失去了理论基础,所以这个发现值得了解。

基于上面这个研究,我决定以后还是尽可能自控算了,少去玩多做正事。虽然还是会间歇性颓废,但尽量一直坚持做正事,以便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凭借情绪上的惯性,多产出些价值。已经尝试过宽容地对待自己,期望自己能在轻快的环境中,争取到长足的进步,结果被自己打脸了。兜兜转转又走回「克己」的老路,因为这样从结果上看还稍微强一点。

GTD

GTD 的方法适合我吗?我以前迷恋的不是「Get Thing Done 把事做完」的成就感,而是那种整整有条的秩序感。因为我有强迫症,只要把事都安排好了就会产生满足感。但是提前得到满足感反而降低了「把事做完」的意愿,阻碍了待办事项的实际完成。这是在逃避,用「事务安排得当」的快感掩盖「事务无法完成」的耻辱,自欺欺人。

每天都会产生新的待办事项,其中一些放在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它们好像值得做,也许某天会做,但却遥遥无期。待办事项一旦堆积起来就会对强迫症的我形成心理压力,达到某个临界点,就必须清理,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事情。

Later/Maybe never comes.

文摘

复述说不到点子上,还不如直接看原文。(推荐度自上而下递减)

《驱离的世界:社会分层与阶级固化》
《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
《被吞噬的中产阶级》
《房地产、银行、贷款、政府、贫民、富民、泡沫、经济崩溃,他们之间是什么联系关系?》房地产问题。
《JOIN创始人鸡汤》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商业案例,还是做不好一个小生意?
《科技如何劫持人们的心智》 —— 来自一位魔术师和谷歌的设计伦理学家(Design Ethicist)
《我与清华的差距在哪里?》
《左耳朵耗子:不灌鸡汤,说真的年龄渐长,技术人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所谓的干货满满,所谓的勤学不辍》 我感觉自己脑子里塞了许多没卵用的「干货」……
《你知道吗?每个时间管理方法都只适合解决某一类问题》

「你是奴隶」

我们郡有一位黑人法官,宣判时经典的一套说辞就是以“某某某,你是个奴隶”开头的,这段话经常被反复套用。比如对于屡次吸食毒品的被告,他会说“某某某,你就是个毒品的奴隶。每次你拿起那包粉末,你就是在对这个世界说,我不想当一个自由的人,我宁愿像个奴隶一样穿着橙色的囚服,被人关在笼子里呼来喝去。”

有一次,一名黑人被告听了这句话就炸了,“你再说一遍?!你说我是个奴隶?” 语气非常有火药味。

法官看了他,示意记录员不要这段话不要记,然后开口了

“你被人叫过几次‘nigger”

被告怔住了,nigger是一个非常具有种族歧视意味的禁忌词,本源上仅仅是一个中性词,但后来被暗指“黑奴”。

“你可能没有数过,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我这辈子被叫nigger的次数比你多。在我长大的时候,很多人都随口叫我们’黑奴‘。当时我决定要努力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奴隶,我身上没有一条枷锁。XX先生,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很多枷锁,有酒精和毒品,有你每天鬼混在一起的人,有你的控制不了的愤怒,你是它们的奴隶,所以在这里,我要叫你一声nigger”

“那么,你想要自由吗,nigger”

《当法官说“不要记录”时,就可以默默掏出小本子了》

「没有时间」

TED演讲: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时间

我们并不是通过节省时间创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创造想要的生活,然后时间就自动节约下来了。例如,你通过录制电视节目、或者购买视频网站的会员,然后你就能跳过所有广告了,每半小时节省 6 分钟,每两小时那就是 24 分钟,然后这些节省出来的琐碎时间就可以用来锻炼身体了。然而真正正确的方法,则是不要去看电视

(当然这很难做到,所以前者是关于放纵和进步的一种折中选择罢了)。

时间的弹性是很强的,我们没有办法创造更多的时间,但时间会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取决于我们选择用时间来做什么。所以时间管理的关键就是对待重要的事情,就像对待坏掉的热水器一样!

「听着,劳拉,我做的每件事,花的每一分钟,都是我的选择。」她没有说「我没有时间做甲乙丙丁」而是说「我没做甲乙丙丁,是因为那不是最重要的事」。「我没时间」通常意味着「这件事(对我)不重要」。各位想一想,这才是更准确的说法。

如果说我没时间擦窗户,那其实并不是真的,如果你愿意给我一百万美元,我肯定立刻就去擦!所以,我们可以就此确定,这并不是时间不够的问题,隐藏在这之下的潜台词是「我不想去做」。这个说法能够提醒我们:

Time is a choice.

喜欢的异性

能与他势均力敌,这点非常重要。

其他很多答案说温柔有趣聪明善良,但我觉得那些都还不是最主要的。

对于任何心智健全的男人来说,理想的爱情都应该是男女平等的。

因为人与人的任何形式的交往,说白了都是人生路上的同行,想一起走下去,两个人要顺路,步调要一致,还要有不间断的相互吸引,以及很多共同话题来消磨漫长的旅途。

设想一下,你与一个只能靠你搀扶着才能走路的伴侣蹒跚前行,可别的情侣手拉着手嬉笑着向前奔跑,你觉得你离失去对现任伴侣的好感需要多长时间?

只有两个人前行的步调一致,才会衍生出接下来的,吸引力和共同点的问题。

《女朋友的哪些优点最让男朋友喜欢?》

意淫中,可惜我肯定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

政治

年少曾经对所谓政治问题很感兴趣,不过中二热血而已,只是把它们当做一种高逼格的谈资。后来,我觉得了解政治很没意思,还不如专注到工作学习上,政治这种东西草民知道了明白了又怎样,又不可能改变什么,还不如提高自己,多赚点钱,快快乐乐地生活。

现在又觉得政治和历史对我有用了,人不但要靠自身努力,还要看历史的进程。人不能逆势而为,更别说自己只是一个无产阶级的草民,没有天资和家底。了解社会的变革趋势,虽不能常胜,但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败就行),以免沦为被国家牺牲、社会抛弃的那一部分人。行业发展、买房、投资、户籍、留学、移民…… 太多事情都跟政治息息相关,所以不得不重视政治。

所以上面的推荐文章,有好几篇都跟政治有关。

迷思

“Enrich the life” or “Advance humankind (yourself)”?

Learn from Apple’s mission statement.

U r not alone.

可能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一种「我不是一个人的感觉」。

残酷

觉得理想生活更应该是平衡的:细水长流、平稳踏实,偶尔(一天半天)疯一下,点到为止;而不是常常走极端,持续在 Play Hard、Work Hard 之间反复游走,毕竟过犹不及,心态乱了,就不能好好做事了。慢慢地觉得平淡而充实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偶尔(每周或每月)有点可以期待的事情,比如想追的动漫、影视作品,我就可以继续活下去。

可是我也觉得生活是一场战斗。快速成长,就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就好像长肌肉,就要不断冲击肌肉力量的极限,让肌肉纤维断裂后再恢复才能增长。然而人通常是好逸恶劳,如果有优渥的家底,一般更倾向于轻松愉快的人生道路,毕竟何苦自讨苦吃。那人为什么还要这么矛盾地去努力?大概因为危机感、竞争意识、妒忌心。单纯的好奇心、上进心是罕见的,如果有人能这样,大概是幸运,都是天纵英才,不是我等平庸之辈所能企及的起点。

明显残酷的环境才能成长得快。我现在的工作再忙也好,还算宽松。这两年进步特别慢,做到的事情也不多。感觉大学的时候干成了不少事,但现在都觉得没有意义。可是现在干成的事倒是更少了……

Overqualifed 过度胜任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人才越来越过剩了。很多坐上公司、政界高层的老一辈们,虽然在当年他们也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要重新竞聘上岗,很可能竞争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毕竟有的是高学历、见识广博、能力出众的年轻人。现在绝大多数岗位都是 overqualified(过度胜任)的,竞争太激烈,必须拥有比这个岗位实际要求高得多的能力,才能从岗位的竞聘中拔得头筹。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感觉「怀才不遇」,觉得自己屈才了,做的工作沉闷、没有意义。这确实是态度没有摆正,这个社会不看绝对值,而是看相对值。

现代拥有更优越的学习条件、优渥的生活,和平而繁荣,然后大家的起点都变高了,竞争还是一样激烈。贫富分化,让出生在有地位和财富的家庭的孩子起跑线远远领先于一般人,还有人生保底 —— 我们的玻璃天花板,可能只是他们的玻璃地板。

人的适应能力很强,新的设定也能很快的接受。所谓成长,常常也是被恶劣环境逼迫下进行的,不然哪来那么多主观能动性!

稀缺性

薪酬跟稀缺性相关。即使你是天才,但是做的工作,替代性很强,多聘用些人就能做到,那么价值就有限了!为什么我现在才看重这个?悔之晚矣…… 我确实太保守了。价格(薪酬)基本根据需求供给曲线来,并不取决于绝对价值。

审美趣味

人生快乐的阈值的不断地上涨,而且也慢慢地形成了基本的审美情趣(兴趣),对于「什么东西能触碰到自己的 G 点」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晰。

人生的许多「第一次」已经没有了。好像曾经很喜欢 KTV,但是玩坏了(麦霸很讨人厌,需要有人愿意给你鼓掌的人,不然很没意思)。密室逃脱、桌游、射箭、爬山、滑雪、旅行、美食,新鲜感一旦过去,还没有好友陪同,就压根不想参与了(「出去玩」的意义和乐趣,通常就是「和好友在一起」)。

对于一般人来说,金钱、时间有限,不可能像富豪那样总能到陌生的地方,获得新奇的体验。日本失落的十年、二十年,成就了日剧的兴盛,因为这是很廉价的娱乐,性价比超高。我沉迷「ACGN」正是因为它的廉价,性价比高。一般的文化娱乐的水准,就是我人生乐趣的保底线啊!

人生真是很麻烦呢,要是没有那点点乐趣,很难说能不能坚持得下来。

若是感觉啥都没趣,非常无聊,那就再努力一把吧。人生真是烂游戏?!

要保持适度的饥饿

不但可以减肥,还可以保持知觉的灵敏,比如对食物的感受力。体重秤虽然很少用,但是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时刻提醒你保持克制。春节以来我也重了5斤,而且体重有不恢复原样的趋势,果然要步向中年了,是不是要慢慢发福了?

吐槽

吵闹和抖腿

特别讨厌下午写代码,有时吵得跟菜市场似的。有必要总是说那么激动,声量足够沟通就够了,有没有必要声音那么大,甚至会觉得那是教养问题。发现那是他们的习惯,刻意地提醒一次、两次、三次…… 都是没什么用的。另外一个我特别讨厌的习惯是「抖腿」,它会让我对一个人的评价下降一个等级。虽然我觉得自己自控力不行,但大学期间我就愣是把自己的抖腿坏习惯给改了,因为我真的觉得这是个很没品的习惯。

吐槽自己

好活谁不会干啊,但是脏活就不一定了。业务代码都写不好,还能写好啥?眼高手低!我实在不想再当眼高手低的人了,我需要积累实际的工程编码能力,又快又好地写好业务代码。

首先勇于直面脏代码!要多看代码,习惯看代码,看懂代码,而且要看得快,迅速理解要点,而不纠缠于琐碎的业务细节,看清本质。毕竟我是个强迫症、细节控,所以更加需要小心,不能「陷于细节」,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大项目里这可是大忌。

只要跟高速发展的业务相关的代码,就基本不会有干净的时候,其中包含许多你难以置信的低级错误,但却神奇地一直运行着…… 大公司就是这样,不需要太多技艺超凡卓越的人,不需要你代码写得多漂亮,只要写出来的代码可以按照要求运行,有 bug 就修修补补将就着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后记

这篇文章拖了很久…… 终于我不能忍了,下狠手删减了很多内容(读者:喂,你到底想写多长……),然后磕磕碰碰写完了。希望我自己和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对本博客为数不多的读者表示:)谢谢您的阅读。

Later never come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