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听过读过的道理太多,只觉得不过尔尔。只有亲自 经历、实践 之后,才能对一些事有切身体会。当我(可能)想“明白”了这些事时,我才会总结、积累到这里,不时回顾。

生活总结

目标

  • 人生主题:专注
    选中两三件事,一生沉浸其中,专注使人快乐
    选择可以因时而变,但是同时只能专注两三件事
    • 事业:服务端
    • 乐趣:博客
      其次:羽毛球、动漫、美食
    • 情感:友情
  • 人生目标:没想清楚
    但是希望自己想清楚的时候,能够有能力做到。所以要 努力 培养更强的能力,日后拥有更多的选择。
    • 努力(的理由、动力)
      • 问:“为什么要坚持努力?”
      • 努力才有可能!不努力,什么都不可能。(《钢炼》)
      • 努力也永远比不上“别人”,但你(的境况)会变得更好!
        • 虽然相对值追不上,但绝对值会上升。
        • 小心攀比,它可能会摧毁你的自信,让你丧失前进的动力。

核心

核心原则简短易记。

自助清单

原则细化。

  • 带着脑袋做事
    • 慎取舍
      • 二八法则
        • 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 做事 >> 阅读
        • 结果 > 过程
        • 健康 > 进步
          • 睡眠 >> 饮食 > 运动
          • 技术 (&博客) > 工作 > 英语
      • 实用主义
        • 实用 > 好看
          • 不囿于物:工具就是买来用的
        • 取用便捷 > 杂乱 > 极简
        • 必要就买 > 节俭 > 奢侈
    • 讲方法(论)
      • 不怕犯错,反省、改正就行
      • 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前进
      • 五分钟快速启动
      • 一时一事
      • 不苛完美,不责已悔
      • 取消许可,牢记理由
      • 颓废也要坚持做事
      • 刻意练习
      • 养成习惯
      • 远离诱惑
    • 多做事
      • 雷厉风行
      • 记时
      • 理财

详述

慎取舍

  • 二八法则
    • 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 做最重要的事,不重要的琐事自然会找上门,不必特意费心处理琐事。
      • 装满瓶子
        • 首先把石头装进瓶子,再装沙子,再灌水,最后还能放盐。
        • 但是装的顺序一反,石头就再也放不进去了。
        • 如果不是每天只谨慎地专注一两个核心任务,而是粗暴地填补时间空隙,只会南辕北辙、劳而无功。
          • 一天 只能计划完成 一两件主要事务(或目标)
          • 设置一两件候补事务:放松或无法做主要事务的时候可以做的事务。
      • 计划好日程,进行时间分配并落实的时候,竟然还在纠结于做什么!?
        • 还是决心不足,没能坚定地去做更重要的事。还是没能够想像得到日后惨痛的后果。
    • 做事还是阅读?
      • 做 >> 学 >> 读( >> 想 > 玩 )
        实践(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学习(阅读并做笔记)>> 阅读 > 空想 > 玩乐
      • 多做事!少阅读
        • 阅读简单,做事很难,所以我经常用阅读来逃避做事。
        • 只有做事才能产生价值;阅读却不做笔记,不过是徒增谈资罢了。
          应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阅读、学习需要的知识,并且应用于实践。
        • 如果做事的意愿强烈、状态饱满,即使使用手机做事的效率较低,也要坚持在公交、高铁等场所做事!
    • 结果 >> 过程
      • 虽然过程很重要,但是结果更重要!
      • 结果导向,不过分纠结于过程中的细枝末节。
        例如「准确而完美的时间统计记录」并不代表「事情做得完满」。
    • 健康 > 进步
      • 健康:睡眠 >> 饮食 > 运动
        早睡早起,清淡、节制(七分饱),恢复精力。
      • 进步:技术 (&博客) > 工作 > 英语
        根基,专注服务端,自我推销,职业精神。
  • 实用主义
    • 实用 > 好看
      例如,买了一把极轻伞,后来发现伞面太小不实用,所以不该买。
      例如,贴膜保护手机,日后出手时更保值,但是这样很难用手势进行右滑返回的操作,影响效率,所以不贴膜。
      • 不囿于物:工具就是买来用的
    • 取用便捷 > 杂乱 > 极简
      例如,整理工位、房间:
      便捷就好,效率第一(省下精力做要事)> 强迫症:费力整理虽悦己,但这快感太奢侈(机会成本大),还不如由它杂乱。
    • 必要就买 > 节俭 > 奢靡
      果断购买显著提 高效率、让生活更 省心 的工具 > 设法用时间、精力来省钱(机会成本太大)> 喜欢就买,奢靡浪费。

讲方法

  • 简化
    人脑一时间只能记住很有限的东西,所以本文自顶向下逐步细化原则,便于:
    • 在状态不佳的时候,也能够把握住顶层的几条核心原则。
    • 无力深思熟虑的时候,也能够直接根据这里总结的经验来行动,简化思考。
  • 带着脑袋做事
    慎取舍,讲方法
    • 我打算暴力拉开外卖胶袋时,一个北大牛人则选择巧妙撕开。
    • 想不到方法区分没有标志的两个水表哪个属于我家,其实只要关掉其中一个阀门就行了。
    • 我思维习惯的问题:懒得动脑子。(以上均为真实的故事)
  • 不怕犯错,反省、改正就行
    • 错过了,改正,以后不再犯 —— 这是神话。
      重复犯错是难免的,毕竟人非圣贤,不要背着太大的心理负担。
  • 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前进
    • 问:“不想做最重要的事,怎么办?”
    • 以前总是先做简单的事来「逃避」困难且重要的事。
    • 还不如缩短每天做事的时间,但是必须先做「困难且重要的事情」!
      • 打精英怪 同等时间获得更多经验。
      • 允许使用更多的时间放松来恢复精力。
        虽然降低了时间统计记录中的「名义时间利用率」,但是提高了「实际时间利用率」。
  • 五分钟快速启动
    • 问:“决定了要做什么事,但是没动力开始,怎么办?”
    • 万事开头难。可以靠「惯性」前进,但是也需要「初速度」。
    • 当你真的想做一件事(要事),其它日常流程都是阻碍和屁事:
      忘了做时间记录,就大致记录就好(过后不要强迫症似地求证),甚至用标准的一天记录替代也行!最后的结果好,时间记录就改好看些就行,否则就改差。
  • 一时一事
    • 问:“做事容易分神,导致精力涣散、效率低下,怎么办?”
    • 专注,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 一旦开始做一件事,在做完之前碰到想到其它“要做、想做”的事,通通都用 Wunderlist 记下来,做完再说!
        虽然死板,但是只能这样。不然,思绪会越走越远,会逐渐忘了最初的目的,做了许多无关的事,浪费时间和精力。
        反面例子:打开微博 App 发表一个见解,刚好瞥见某条微博很有趣,于是就点击查看,还看了热门的转发评论,然后开始刷微博…… 过了好一会才想起发微博的事!
      • 即使做一件事,也要分步骤:写代码在加新逻辑,就先别顺手格式化代码。
    • 专时专用:针对各类任务,分出固定的时间段来处理(以便形成习惯)。
      • 狠招:甚至只盯着一块屏幕工作 —— 手机屏幕。
      • 使用「勿扰模式」甚至「飞行模式」。
  • 不苛完美,不责已悔
    • 问:“总是觉得自己做事做得不够好(事实上也是),导致自责懊恼,情绪不佳,难以继续高效做事,怎么办?”
    • 悦纳,接受一切负面情绪,接纳愚蠢可笑的自己。
    • 自责,于事无补,还不如立即行动!
    •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例如,不要妄想做得完美,而幻想凑出一整段时间来集中做好一件事,这只会导致「温水煮青蛙」拖延进度而已。
  • 取消许可,牢记理由
    • 问:“觉得自己做事做得还行或者已经没有动力了,想要放松、放弃、放纵,怎么办?”
    • 想要放弃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过去曾经做出的努力,以致过分放松,随意 “犒劳” 自己。
      例如,吃顿好的,庆祝减肥成功!
    • 而是去回想让你坚持做出那么多努力的理由,这样可以让你能够坚持得更久。
  • 颓废也要坚持做事
    • 问:“很颓废,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过度)休息、放松、玩乐,怎么办?”
    • 更要坚持做事!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状。
      • 颓废不会因为过度的休息放松而消失;
      • 积极向上反而更有可能改善状态,至少还能获得有一些做事的成果。
  • 刻意练习
    • 只在「学习区」练习
      舒适区 –> 学习区 –> 恐慌区(暂时无法掌握的技能)
      • 错误:练习早已掌握的动作、技巧。
      • 正确:练习的精髓,不是达到指定的练习量、时长(一万小时),而是 持续不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 分块「针对性」、「大量重复」基础训练
      分块的基础训练:
      • 分块:把一个技能,分成很多小块,分别进行 针对性的练习
      • 基础训练:竞技运动的运动员,绝大多数时间(80%↑)用于基础训练,只有小部分时间才用于队内比赛。
    • 练习过程中,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老师和教练的作用就是提供即时的反馈,随时及时地指出错误,建立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 练习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
      「寓教于乐」不过是童话。苦练:专注做有难度的事,才算是在学习区练习。
  • 养成习惯
    • 问:“意志力不够用,每天有效(足够强度)的工作学习坚持不了多久,我弱爆了,怎么办?”
    • 意志力是有限的,像血糖,用完它,人就没有力气了。
      例如,肌肉锻炼了,它就会断裂然后恢复并长得更健壮。
      (该观点符合直觉,但是最近的 研究 推翻了「棉花糖实验」,让它丧失了理论基础。可参阅 《意志力是情绪不是资源》
    • 形成习惯的事,几乎不消耗自控力。
      例如:刷牙、吃饭、上洗手间等,都能够由大脑自动进行,甚至已经产生了肌肉记忆,不需要额外的思考。
      • 内化:要 刻意练习 成身体的自然反应、下意识的选择,才不会纠结(费力反复思考)。
    • 养成/替换 习惯
      • 习惯回路
        • 触机:触发条件。
          • 时间、地点、人或物、事件(看、听、做)
        • 行为:惯常的反应、行为。
        • 奖赏:愉悦、解脱、感动。
      • 替换方法
        • 想改变习惯,先分析出其触机与奖赏。
        • 用另一种能获得同样或类似奖赏的新行为,来替换旧行为,从而形成新的习惯回路。
          • 循序渐进,慢慢替换为更好的新行为,直到替换为最终的目标行为。
  • 远离诱惑
    • 问:“经常被游戏、影视剧、聚会吸引,浪费了很多时间,怎么办?”
    • 除了「远离」,没有更好的方法,不要试图考验自身羸弱的自控力。
      我做不到“悬梁刺股”,即使做到了,也透支了自控力,难以持之以恒。
      在学习区以合适的程度努力,来养成可以持之以恒的习惯更高明。
    • 辅助:
      • 远离(诱惑)不良的工作学习环境,创造安静、少干扰的环境。
      • 番茄工作法。闹钟响起那一刻会让你抽离出来,重获对自己的省察力。
      • 保持良好的精神、身体状态,让自控力处于充足状态。

补充

  • 动疾心静
    • 问:“不知不觉就做了很多蠢事,例如看朋友打游戏太久,即使知道自己本来应该要做什么,在那一刻也忘了,怎么办?”
    • 那些时候,你已经失去对自己的省察心(失神状态),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也意识不到自己该干什么。
    • 清醒。知道自己此刻在干嘛,不偏离方向。(TODO:暂未想到直接、具体的解决方法。)
  • 欲求其上,必求其上上
    • 问:“总是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怎么办?”
    • 志存高远。目标要定得高,即使完成不了,也能督促你走得更远。
    • 所以可以定一个比原来的目标更高的目标,但是不能定得太过分,避免导致直接放弃努力。

多做事

执行力。
目标:省时间,省精力(省心),高效,进步(做正事)。

  • 雷厉风行
    • 问:“优柔寡断,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办?”
    • 这时状态应该不太好,纠结太久状态会更差。
      • 应该果断:想到当前该做什么,就立即去做,打破坏状态。
  • 记时
    自省,提高效率。
    • 15 分钟为时间统计单位,划分出六种类型的事务,来对自己进行 时间使用情况的统计
      写好 脚本 定期统计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使用情况,并会定期发布到 Life Logs
    • 记法便捷:记录不要过于详细、复杂,否则会太费时费力,反而会影响做事。
      及时记录,减轻记忆负担,避免遗忘以致记录错误;但要容忍一定程度的记录错误,完满的执行远比完美的统计记录重要!
  • 理财
    便捷,适度消费,保值/增值,分担风险。
    • 支付:便捷
      • 微信 > Apple Pay >> 刷卡 > … >> 现金(避免取钱)
      • 支付账户:App 余额 > 信用卡 > 储蓄
        • 便于记账:记账默认支出账户是信用卡。(小心,使用信用卡确实会提高消费……)
        • 便于结算:只用每月为信用卡还一次款就行了,避免经常提现。
    • 记账:适度消费 —— 了解开支,控制开支
      • 记法简便:记账不在于分类和统计的翔实准确,只要达到足以「指导适度消费」的程度即可。
        复杂的财务工作会浪费太多时间精力,难以坚持。
        • 精简记账类型:分类过细、频率过低、没有统计意义的账目类型,要删掉或合并。
        • 别写备注:(除了大笔收支、借出、收欠等情况)别违背简便记账的目的:省时间、精力。
        • 抓大放小:只记每次公交卡、饭卡的 充值 用了多少钱,而非建立一个饭卡账户、一个公交卡账户,去单独记每次坐车吃饭的钱…
    • 投资:保值/增值
      • 一般消费:日用品、饮食是必须的,在承受范围内,购买较优质、健康的。
      • 财务:微信(支付宝)、房金所、金蛋理财(、平安金管家、U+优财?)
      • 智识:工具、知识、人际关系。
        • 在收入能承受的情况下,即使月光,也没必要恐慌。
        • 工具、知识:有必要(能够提升效率)就买。
        • 人际关系:尽量公平,别吝啬,要大方。
    • 保险:分担风险
      • 重大疾病、事故意外,是承受不起的风险,必须防范!
        参考: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一开始会觉得有点麻烦,甚至昂贵,但是习惯就好。)

情境

不同于「原则」的简短,「情境」覆盖全面。
避免重复思考:我尽可能根据本文总结的原则、经验来解决问题;遇到新的问题,在想“清楚”了答案之后,总结、记录到本博客。
可能情景会慢慢变多,庞杂得令人困惑、恐惧。但是当前我对此的判断是:我要习惯这种复杂性,这里是速查手册,需要全面记录我的困惑和最后想出的“最优”选择。

  • 情境
    症状
    目标
    做法
    • 细则
      (部分条目不遵循本格式)
  • 保持统一一致的做事原则
    这样降低判断成本。
    • 制定一个合理长久稳定的做事原则,就不用总是要去思考“这一次”该怎么做(那就不用设置这么多场景)。
    • 要诚实、简单地对待自己(自欺欺人没有意义),可以免除许多烦恼。

思考

  • 犯错
    症状:重复犯错,懊恼自责。
    目标:进步,少犯错。
    做法:
    • 犯错后,反省、总结,并记录到本文。
    • 想到改善的方法就去尝试,效果不好/无效,再优化/尝试,「不断试错,适时调整」,再总结更新到本博客。

纠结

症状:反复思考,以致浪费时间、分神(注意力涣散)。
目标:果断,减少时间浪费,专注(集中注意力)。
做法:针对更具体的情况做处理。

  • 选择困难
    症状:「布里丹的毛驴」面对两堆一样称心如意且可吃到的干草时,驴却会因思考如何决定而饿死。
    目标:尽量迅速、果断地作出选择!
    做法:
    • 限定时间:限定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得出一个相对(局部)最优的选择,然后坚决地执行。
    • 理性类:用 一票否决制
      • 了解自身的核心需求,可能只有某个选项的核心优势能满足该需求,此时不能满足该需求的选项全部淘汰,剩下的选项基本所剩无几。
      • 列出需要考虑的方面,给剩余的选项给出各方面的分析评价,并列出各个选项的优劣。
      • 如果还在纠结,先接受现实,把心安定下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继续耐心考虑、分别 深入尝试,自然会慢慢得出答案。
    • 感性类:难以用理性判断的事物,通常用直觉、情感做决定。
      • 非此即彼类:抛硬币
        例如,去还是不去,做还是不做?
        • 抛硬币,通常抛出的那一刻你就知道内心的答案了。
        • 如果对抛出的结果满意,就照做;如果还想再抛一遍,就选择另一个选项。
      • 诸多选项类:不能用抛硬币的方法逐个淘汰的话,就先用理性类的方法,剩下两个选项时再用抛硬币的方法。
    • 依然纠结?
      • 一、选择「最省力」的选项,一般就是:搁置不理(闲置事物、不做或随便做某事)。
      • 二、做别的要事,转移注意力。
      • 三、但是,你可能每次再碰到相关事物(todo、物品),都会唤起纠结的心情,想要再次做出选择,还不如:
        事务:狠心删除 todo 以及有关记录,或咬咬牙把它做完了。
        物品:卖了、扔了!
      • 三、绝招:「做一个满意而非完美的选择。

        所谓另一条路,只是大脑虚构的别处。左右为难,就是因为它们各有利弊。
        要的不是反复的比较,而是要想一想:「如果你只有一个选择,它让你满意吗?」

    • 忍耐,习惯,接受。
  • 踌躇不前:哪怕成果再不堪,也要 尽快出第一版,再不断改进!
    症状:考虑得太多了,想要「力求完美,一次做好」,只会永远都做不完。
    目标:先「做完」,再考虑「做好」。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 要加速做事的方法:
      • 第一步、第二步先随便做,没必要先准备好完备的工具、条件、外部环境!
      • 只要开始了,然后定期总结、回顾,慢慢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完美的工具、条件、外部环境)并且坚持下去。
  • 自我怀疑
    症状:动摇的时候,我不时会怀疑我总结这里的见解、观念,开始纠结(反复思考),首先浪费时间,然后分神导致效率下降。例如:
    • 最近花钱很厉害,突然觉得自己日后挣钱的能力可能很有限,现在的行为很不理智,开始想方设法省钱,转卖东西。
      • 还不如好好工作、学习,提升自己挣钱的能力。

待办事项

or GTD

  • Todo 要 精简「Less」
    不能多,待办事项一旦堆积,只是看着它们的存在,焦虑情绪就会日渐增长。
    心理压力大,效率低下,进度缓慢,什么都做不完,心理压力更大,恶性循环。
    • 只是「可能做」的事务,就 别记 下来了。
      可能 == 永远不会做。
    • 不要换个地方囤积 todo(包括其它信息)!
      放在奇妙清单、印象笔记或是博客,都没有本质区别。
      因为即使你压缩、筛选、转移过它们,也改变不了你没空做的现实。
      而且整理它们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更加没空做。
  • Todo 要有 明确的短期限「Short Deadline」
    不能长,尽量是短期「一周内」可完成的目标,中期不超过「一个月」。
    长期目标(战略)禁止添加到 Todo List,应该记录到文章等博客页面中。
    • 比较久之后才到来 的事件(甚至期限比较长的事)记录到 Calendar 中,而非 Wunderlist。
  • Todo 要有 可度量的结果「Measurable」
    做完,或达到某种明确的效果。
    • 「大而无当」的待办事项,极易导致拖延,然后永远都不会去做的。
      大而无当:没有明确定义边界 —— 怎么算是完成了。
      例如,“学 Docker”这一项。如果目的是提醒自己去学它,大可不必这么做。
      真正重要的事你会一直心心念念地想着,不必如此提醒,甚至会经常跳出来“提醒”你,总会有机会再碰上。

做事

  • 强迫症
    症状:囿于细节,重复劳动(做无用功)–> 浪费时间
    希望:少做无用功,节省时间、精力。
    做法:
    • 接受现实
      不要追求完美。这是不可能的!强迫自己接受现实。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 事不过三
      折腾超过三次,即使手痒了,也要等第二天再继续!
      例如:反复阅读、背诵、检查确认、修改等。
    • 转移注意力
      假如做事的时候已经麻木得无法思考,就得换别的事做以恢复精力,避免继续做无用功。
      练习强行抽离,干别的事去,以转移注意力,用时间缓解强迫症。
  • 工作、学习
    营造有利于专注的环境。
    • 安静:佩戴消噪耳机,如果还不够安静,低音量播放白噪声或音乐,足够覆盖外部干扰。
    • 少打扰:在公司找其它地方办公,小的玻璃会议室、茶水区、公共休息、接待区等。
      • 手机、电脑开启「勿扰模式」(同事还是可以用 QQ、电话联系上)。
  • 写作、写代码
    专注,减少犯错。
    • 创造 和 规整 不可能同时做到。
      • 写作:叙述成文 和 咬文嚼字 不可能同时做到。
      • 写代码:编写逻辑/流程/算法,跟 格式化/重构 不可能同时做到。
    • 具体过程(待完善)
      • 写文章:先把所有的文字按照所想,一次性顺畅地全部表达出来,不要考虑文笔(遣词造句)、格式、逻辑。
        • 零散的摘录或个人的见解全部写出来。
        • –> 根据相关性,分类。
        • –> 感觉逻辑性,排序。
        • –> 每个片段,补充完整的细节、感受。
        • –> 考虑清楚段落、字句的意义(想要传达的东西,是否合适传播),剪掉无用的枝节。
        • –> 推敲遣词造句。
        • –> 通读检查、修订。
      • 写代码:先把整体框架和逻辑按照所想,一次性顺畅地写完,不要考虑变量命名、代码风格等问题,甚至先忽略具体实现,用注释说明来代替。
        • 大概思路: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次性表达清楚。
        • –> 核心流程:一次性成功处理的流程,不考虑失败的情况,用 伪代码/简单的注释 表示。
        • –> 逻辑流程:补充逻辑分支/边界,不考虑具体实现,用简单的注释代替具体的实现。
        • –> 大体实现:可以达到效果即可,不考虑性能、可读性、可复用性。
        • –> 细化实现:逻辑分支、优化性能、可读性、复用性。
        • –> 格式化:检查拼写、逻辑错误(条件分支的逻辑严密性)等,优化变量名、函数名、代码顺序、代码风格(或需重构)。

工具

  • 使用工具
    症状:不舍得买贵且真正高效的工具和服务;太爱惜工具而妨碍正常使用;工具和方法设置太繁多、复杂。
    希望:真正做到高效。
    做法:
    • 去心魔:「君子善假于物也」,不囿于物,毕竟工具就是买来用的!
    • 尽可能少(且合适、称手)的工具,去做尽可能多的事。
      • 工具太复杂,使用起来会打乱思路和做事的节奏,使时间碎片化,做事低效。
      • 不过工具而已,用得舒心就好,不必纠结,重要是要用工具把事做成。
    • 把反复做的事情,自动化 —— 写脚本、买工具。
  • 手机
    高效的辅助工具
    • iPhone
      软件和硬件都稳定、省心;习惯了 iOS 再切换到 Android,时间成本高。
      • 用小屏 iPhone,不用大屏(Plus)
        方便单手操作,提高任何情况下的操作效率;容易装进口袋。
      • 旧款大屏留作备用机
        取代 iPad,看视频、阅读;不用带充电宝,带两台手机就行了。
        实际体验后发现带两台手机太麻烦了,设备间信息同步不方便。大屏手机还挤占衣裤袋的空间,成了累赘,不能轻身出行(不带包),还不如带一个手机外加一个小的充电宝更让人省心。
    • Apps
      效率、实用 > 整洁、好看
      • 图标排列:使用频率越高,放在越靠前的屏,放在越顺手的位置。
        而非强迫症似地按照颜色排列。
      • 要用到 Apps 全下载好 > 只留最常用的。
        如果想要用某个 App 到的时候,却没有安装,还要去下载,这样太麻烦了。
        反正手机闪存容量充足,没必要为了强迫症似的极简而牺牲便捷性。
  • 电脑
    电脑是高频使用的工具,要将其使用效率最大化!
    • 98% 以上的时间都在使用自己的工具,所以将它们改造得尽可能贴合自身习惯是值得的!
      当不适应其它人正常的电脑设置时候,请坦然面对:
      • 反正已经用自己的工具省了很多时间,用别人的电脑效率低点也无所谓。
    • 双重备份,有备无患:移动硬盘 + iCloud。
  • 微信
    将其限于实用,不要过度用于消遣。
    • 退掉无用的群。
    • 只删掉再也不用的对话,其它都别动!
      删掉的对话如果不久之后又会回来,追求视线清净没有意义。
      对话太多或没有,其结果都是要到联系人那一栏去找人。
    • 每天最多只刷两次朋友圈,看完就关闭朋友圈,下次看再去开启。
  • QQ
    • 群、讨论组、联系人:不用管没有动静的,删掉又烦又没用还不熟的。
    • 其实没必要过于整洁,适当的凌乱更高效。因为过度的强迫症,会让人需要浪费时间整理,实际上这点程度的凌乱并不碍事,只是因为过度关注而变得神经过敏了,反而影响到注意力的集中。
  • 微博
    用于偶尔消遣,不要过度。
    • 每天最多只刷两次,看完就切换帐号,下次看再切换回去。

内务

  • 穿衣
    简单,减少选择。
    • 可以参考乔布斯、扎克伯格,每天都穿一样的衣服。
      省出作出这些选择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 交通、内务
    利用碎片时间
    • 公交、地铁
      学英语 > 读书 > 看动漫、影视,玩游戏(放松)
    • 骑行、奔走、洗澡、内务
      思考问题、反省 > 听英语 > 听播客 > 好友电话聊天(排解烦闷)
  • 听音乐、播客
    保护听力。
    • 音量不要太大:播客听清就可以了。
    • 音乐也别听太久:耳塞插久了,特别入耳式,可能导致耳部炎症。
    • 不打扰其他人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外放设备(例如蓝牙音箱)。
  • 睡觉
    避免打扰,提高睡眠质量。
    • 至少睡满 7 小时:恢复精力
    • 早睡早起:保持生物钟稳定、内分泌平衡
    • 佩戴耳塞:保持安静
    • 佩戴眼罩:保持黑暗
  • 保健
    预防疾病。
    • 感冒:平时多喝温水,合理穿衣,不洗冷水澡!
    • 没胃口:少垃圾食品饮料。
  • 住处
    强调:效率 >> 好看。
    • 便捷,方便生活,压缩内务所需时间。
    • 不用每周打扫,保持整洁就好,脏了再打扫。
  • 工位
    强调:效率 > 好看。
    • 便捷,方便工作。
    • 不用每天擦桌子,保持整洁就好,脏了再擦。
    • 注意财物安全:临走把电脑锁起来,因为丢不起!
      承受不起的风险,必须防范!(一开始会觉得麻烦,不过习惯就好。)

其它

  • 社交
    减少无用社交。
    • 勿交损友
      如果ta没有比我更优秀的地方,我就不交这个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
    • 忍耐寂寞,独处精进
      • 微博、朋友圈:每天只能午饭、晚临睡的时候,刷。
      • 不看其它社交网络(Facebook 等)。
  • 形象
    留下好印象。
    • 外貌:整洁。
      • 颜值也是生产力:做事时能获得一定的优势(大家或多或少都是颜控)。
    • 言行:谨慎,小声,谦逊。
    • 禁止:抓脸,捋发,翘腿,秽言。
    • 应该:抬头,挺胸,闭嘴。
  • 谈话
    慎言、学习(暂时「推销自己」是次要的)。
    • (尽量)不说话,少说话。
    • 引导别人多说,从中学习。
    • 照顾别人感受。
    • 基于事实,别想当然,别自以为是。
  • 发表言论
    在微博、博客、朋友圈里,什么值得发表?(写什么更有价值(有用))
    Share > Show off!
    • 展示成果:对别人有用!
      • 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
      • 言论:转发文章,阐述观念。
      • 言论还是技术更有用?都会过时。好像言语比较隽永,技术比较快过时,最终都只会成为你努力过的证据而已。不过至少还有点用!
    • 摆姿态:意义不大…
      有上进心、有爱心,关心时事、民生疾苦,悲悯?不如韬光养晦做事。
    • 物质炫耀:尽量避免!
      消费了就可以秀的东西没有价值!只会显得low和穷。
    • 晒优越:奖项、名誉等,获得的频率本来就很低,随意发表就好。
    • 说了没有什么益处,还没什么人评论、点赞(感情联络、社交价值)就删掉吧。
  • 摄入信息(TODO)
    什么值得学习/做!?
    • 终止刷博客的习惯:博客从头扫到尾,生怕错过精彩文章书从头看到尾,否则不读,只吸收部分不行吗?这是一种强迫症吧?
  • 别人的错误
    理性。
    • 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糟蹋自己,报复别人,愚不可及!
      自学能力很重要,我以前太依赖老师和学校了。老师对你不好,就不好好学那一科,这是自我惩罚,太蠢了。
  • 本文的意义
    • Life Exp 并不能直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是对我自己有指导作用。
    • 只有「做事」,才能把事做完。
    • 经常会因为拖延和强迫症,工作进度落下了,生怕同事、上司会责难我。
      虽然事实上不会真的当面道不是,但还是会内疚自责,慢慢地心理压力变大,感到痛苦,变得更容易拖延。
    • 其实只要把正事做好,就不会有痛苦了,才有安全感做自己的事。
    • 痛苦不是来自重大的事,而是来自于生活的那些琐碎烦恼。

一天的流程(部分)

  • 做事前:
    • 要想像好接下来要做的事、步骤和注意事项。待养成习惯。
  • 早上:
    • 起床别看手机,先做完内务:
      • 提前醒来:摘眼罩、耳塞,待清醒。
      • 到时间:立即起床,梳头、戴头箍;拿毛巾、牙刷。
      • 喝水,小解/内务;刷牙、洗眼镜、洗脸;搽保湿(防晒?)、挂毛巾。
      • 收拾背包、换衣,穿鞋袜。
        • 夏骑行:冰袖、头盔、耳机、鞋、手套。
        • 冬骑行:面罩、耳机、头套、鞋、手套。
  • 上午:
    • 迅速做完杂务后,立即开始工作:
      • 到公司:小解、整理仪容;早餐/无。
      • 先到洗手间:洗手、洗眼镜/无。
      • 卸装、擦工位(1 次/周)、开机;盛水、喝水;内务/无;反馈计划、记时。
  • 工作:
    • 要事第一(先做工作)!
    • 五分钟快速启动!
    • 一时一事。
    • 雷厉风行。
  • 晚上:
    • 卸装:换拖鞋,卸背包、皮带、换衣服、放东西、喝牛奶。
    • 早洗澡:拿毛巾、牙刷、衣服、音箱、手机。
      • 洗头、涂护发素、洗身、刷牙、洗护发素、洗脸。
      • 搽保湿、挂毛巾、洗衣服。
    • 晚上再饿,也别吃零食;晾衣服、收拾背包。
    • 今晚不可能做完,第二天起床也可以做,所以赶紧睡了!

性格

  • (曾经)懒于思考不会思考
    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 –> 净做无用功
    • 药方:做事,然后思考,不断总结。
      Todo:深入问到元问题。
  • 强迫症(细节控)
    囿于细节,重复劳动 –> 浪费时间

    • 药方:见 上文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 工具控
      • 囿于工具 –> 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假如你的工作是杀手,你为了提高效率,时常磨刀刃、买更好的刀……
        慢慢地你却变成了刀具收藏家、鉴赏家,刀刃都快磨没了,却没好好地干过几票。
        —— 梗来自于播客节目《内核恐慌》

      • 药方:实用主义。适可而止,尝试公认最好的几项就够了。
    • 穷尽 的坏习惯 to deal with
      • 看一本书,一旦开了头就要看完,除非内容太烂。偶然发现一个好博客,不但会看完,连它的友链也会一个个扫荡过去。
      • 那岂不是会无止境地浪费时间?那么我如何跳脱出这个恶性循环?
        要不只有当太忙的时候,我只能停下来,然后一段时间之后,自然无感了,不再耗下去。
        要不我刷得太累,刷到无感,才能停下了。唉,浪费时间。
      • 我在删除收藏的文章的时候,都会有点舍不得,恋恋不舍地打开一下,再看看里面还有什么值得看的。真是无可救药。
    • 纠结

      • 根据我自己对许多工具和方法的掌握程度,集中时间做一件事,好像效率应该挺高的。但是,大多时间省出的时间都用来考虑和纠结了。
      • 因为没有稳定统一一致的原则、价值取向。需要将其内化成身体和思维的习惯,达到“下意识就能作出正确决定,进行正确的行动”的地步。
      • 药方:眼不见为净。看不到就是不存在,至少先释放心理压力。
    • 陷于细节,南辕北辙

      • 习惯自底向上地做事,做一些微小的工作是很快有反馈,好像能比较快积累成就感,但很快会陷于细节,做着做着就远离原来的目的了…… 结果进展慢,还没做到多少有意义的事。
      • 如果你不能专注到核心任务,而是专注于填空时间空隙,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 反面例子:打开微博 App 发表一个见解,刚好瞥见某条微博很有趣,于是就点击查看,还看了热门的转发评论,然后开始刷微博…… 过了好一会才想起发微博的事!
  • 瞎忙,拖延,逃避
    愿望美好,执行不力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虎头蛇尾)。
    • 症状:
      • 做简单的事,逃避困难。
      • 修订文章、代码的格式好看很重要(因为我是颜控、强迫症、洁癖),但是内容更重要。先有内容,好看才有意义。
      • 我还会费力维持整洁的工位、房间、物品放置等各种秩序,不过是为了回避做重要的事,而全做简单的事。
    • 药方:底线是 至少完成任务!这是职业精神。
  • 贪婪
    我一定是从来都没有明白,什么叫断舍离,什么叫精简…
    • 旧的人生主题:尝试
      尝试经历一切不同的人和事,让自己的生命尽可能的有趣、快乐。
      前提:足够的物质基础 –> 挣钱 –> 进步(现阶段)
      (“尝试”这个想法太“贪婪”,日渐膨胀的欲求难以满足,痛苦又难以自拔,所以废止。)
      我以为自己经掌握了当今的先进方法,其实还停留在上古的时间管理时代而不自知:妄想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 因为做小事的即时反馈很足,读书经常能让你看不久就能收获一个新的道理,产生新的想法、灵感,感觉兴奋。
      所以对我来说,读书和打游戏一样,有着同样的即时反馈,容易令人兴奋得停不下来!而实际收获寥寥。
  • 讨好
    不当“老好人”,别太“乐于助人”,以致刻意讨好他人。
    学会表达不满/诉求,学会拒绝,关注自身需求(我就是想做自己的事,不想去吃大餐)。

现象

待整理、提炼。

  • 痛苦,就有解决问题的源动力。
  • 随时记录想法:有灵感无论如何先记下来
    其实想法很多,但是很容易忘记。只要你记下来,你会惊讶于你竟然有那么多想法和灵感,可惜以前都没有归纳总结。
    当然也会发现,你有很多冗余的想法,甚至一些垃圾想法。可是只有过一段时间,你才能甄别出这些智障的想法,真令人羞耻。
  • 想要去做正确的事,但是又有强烈的欲望驱使着要做其它爽的事。
    你通常会选择后者,这是人性吗?
    越理性就越感性:越是努力分析优劣,真正的渴望反而越是强烈,真理越辩越明,欲望越擦拭越昭彰。
  • 知道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是仍然不断有不切实际的追求。
    需要真正地「接受现实」:你不会为 1 + 1 = 2 而纠结,因为你已经接受了 1 + 1 = 2。
  • 难以割舍有趣的内容,总是想存起来,以备无聊时的不时之需!?
    不应该存起来。无聊时再去找有趣的东西,不必要存储!找不到就算了,可以放空休息,恢复精力。
  • 「标准答案」的思维惯性
    应试教育深植我脑内的一大信念便是:一定有“标准答案”,即使有多个答案,也应该有“最优解”,至少有“参考答案”。
    所以我总是习惯先去找最优解,而非应用实用、现实的做法:先暂时忍耐、适应现状,迅速行动解决问题,有空闲再不断去尝试,优化得出最优解。
    我经常花了许多时间纠结,却没有多去实际地行动,没有产出更多实质性的成果。看不到参考答案就恐慌,以致容易纠结,不愿意主动思考去自己费力答案。
0%